用户可以在这些平台上买卖比特币、以太币和泰达币等币种。币安交易平台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。
2013 年是加密货币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,比特币与莱特币作为早期代表,价格虽远未达到后期的高峰,却已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,为后续市场的疯狂埋下伏笔。
比特币在 2013 年的价格走势堪称 “破圈” 起点。年初时,比特币价格仅徘徊在 13 美元左右,彼时加密货币仍属小众领域,仅有少数技术极客与投机者参与。但从 4 月开始,价格迎来首轮爆发,在 4 月 10 日飙升至 266 美元,短短三个月涨幅超 19 倍,首次进入主流媒体视野。不过这场狂欢转瞬即逝,受市场投机情绪退潮与早期交易所技术漏洞影响,价格迅速回落至 50 美元附近,跌幅近 80%,让早期投资者见识到加密市场的剧烈波动。
进入下半年,比特币开启更为疯狂的上涨。11 月 29 日,价格突破 1200 美元,较年初涨幅高达 90 倍,这一轮上涨与塞浦路斯债务危机引发的避险情绪密切相关 —— 部分投资者将比特币视为规避传统金融风险的工具,推动资金加速涌入。然而 12 月 5 日中国央行等五部委发布《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》,明确其非货币属性,导致价格在两日内腰斩,年末收于 757 美元,全年仍实现近 56 倍的惊人涨幅。
作为比特币的 “小弟”,莱特币在 2013 年同样经历了价格的剧烈波动。莱特币于 2011 年推出,2013 年初价格仅为 0.05 美元左右,几乎无人问津。随着比特币的暴涨,市场对 “山寨币” 的关注度提升,莱特币在 4 月跟随比特币出现首轮上涨,价格一度突破 4 美元,较年初涨幅超 80 倍。但随后随比特币一同回调,最低跌至 0.7 美元。
下半年莱特币的涨幅更为迅猛。11 月,在比特币带动下,莱特币价格飙升至 5.25 美元,虽远低于比特币的绝对价格,但其相对涨幅同样惊人。不过受比特币监管政策影响,莱特币年末价格回落至 3 美元左右,全年涨幅约 60 倍,与比特币共同构成早期加密市场的 “双子星”。
2013 年比特币与莱特币的价格波动,折射出早期加密市场的典型特征:缺乏监管、投机主导、价格与消息面高度绑定。彼时两者的应用场景均未成熟,价格更多反映市场情绪而非实际价值,但这一年的暴涨暴跌,不仅让加密货币概念从小众圈层走向公众视野,更奠定了 “减半周期”“政策敏感” 等影响后续价格的核心逻辑,成为加密市场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 “启蒙之年”。
币安的核心价值观指导着团队的目标、决策和行动,让团队间的协作跨越国籍、文化与背景,最终实现币安团队的共同愿景。